王茂蔭(1798~1865)

作者:歙縣站群管理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6-05 16:16 信息來源:歙縣政府辦 閱讀次數(shù):
字號: 打印 收藏

王茂蔭(1798年-1865年),字椿年,號子懷,安徽歙縣人。清朝貨幣理論家、財政學家,是唯一一個被《資本論》提到的中國人。

王茂蔭曾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。為了應對清廷財政危機,他上奏《條議鈔法折》,建議發(fā)行紙幣,提出"極鈔之數(shù),以一千萬兩為限"。他還主張:發(fā)行紙幣(行鈔)只應是用來"輔銀""而非舍銀而從鈔"。紙幣發(fā)行后,銀幣并不退出流通,而是數(shù)倍于紙幣與紙幣同時流通;行鈔應該做到"行之以漸,限之以制"、"定數(shù)"發(fā)行。"否則鈔無定數(shù),則出之不窮,似為大利,不知出愈多,值愈賤";鈔幣必須能夠兌現(xiàn)。主張朝廷應"準許人民持鈔捐官,或繳納錢糧,或持鈔到銀號兌取現(xiàn)銀,以堅民愛鈔用鈔之心"。王茂蔭上述貨幣思想主張,是在西方的貨幣理論和制度還沒有流入中國之前提出的。因此,他的貨幣思想主張被認為是在繼承中國傳統(tǒng)貨幣思想的基礎上,根據(jù)他個人對當時中國的狀況的分析、體會而獨立形成的。馬克思在《資本論》第一卷第一篇中曾提及此事。王茂蔭也是馬克思在《資本論》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。

王茂蔭重視人才問題,反對不正確的用人取人標準。如以字體工拙取士,認為由于取士專重小楷,以致于"合天下之聰明材力盡日而握管濡毫",根本不能"濟實用",即用人取士不能僅注重表面功夫。因此,他主張改革科舉考試的內(nèi)容,"勿論字體工拙,筆畫偶疏,專取學識過人之卷"等。